- N +

7小时的开颅手术,帮我取出了脑子里的“大鸡蛋”

7小时的开颅手术,帮我取出了脑子里的“大鸡蛋”原标题:7小时的开颅手术,帮我取出了脑子里的“大鸡蛋”

导读:

...

原创 喜旺 果壳病人

2018年10月,我和男朋友去了贝加尔湖。

秋夜的湖畔空气清朗,抬头就能看到漫天繁星。我仰着头寻找仙后座和飞马座的芳踪,毫无预兆地,一阵剧烈头痛突然袭来——这种头痛和血管跳动的频率一致,并均匀分布在大半个头部。

贝加尔湖秋季的星空丨作者供图

我“哎呀”一声,赶紧低头。没过一会儿,疼痛就消失了。

之后的几年里,类似的疼痛不时困扰着我,每当我做一些特定动作就会发作,比如:抬头太久、伏案时间过长、游泳时抬头换气、做猫式伸展、便便太用力......最痛的时候,我会忍不住轻哼出声。

但疼痛持续的时间很短,几秒到十几秒后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我本来就确诊过偏头痛,所以想着“不就是头痛而已吗”,一直没有当回事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越来越频繁了。

难道是颈椎病的锅?

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这种奇怪的头痛近几年发作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偏头痛的原因,我自己推测:应该是颈椎病的锅。

我的工作性质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伏案时间比别的小白领更长,而每当忙碌或工作时间太长时,头痛都会加重。我看过一些关于颈椎病的科普文章,像我这种长期保持低头姿势的情况,颈椎病不找我找谁呢!

奇怪的是,我拍过两次颈椎CT,医生都说看不出来问题。

现代医学没帮上忙,我就开始给自己开“处方”。这几年里,我去过理疗店做肩颈按摩,也买了一些颈椎护理用品,但体验都很一般。按摩的时候很舒服,但一下按摩台,头痛就会卷土重来。

我2020年还咬咬牙买了一个号称“小贵,但好用”的颈椎枕,用过之后头痛反而更加严重了,只能忍痛把它转赠给了朋友。

2021年4月和朋友约好去旅游,明明应该是放松的假期,但我却感受到了比以往更强烈的疼痛,并且不仰头时也会有持续的痛感,不仅一整天都感到昏昏沉沉的,躺在床上甚至还会眩晕……

事情越来越严重了。我突然意识到,这好像不是颈椎病吧?

脑子里长了个“鸡蛋”

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我还是得去正经挂个号。

我先在网络上进行问诊,医生建议我挂神经内科。到了医院,在向大夫描述病情的时候,我还为自己的“小题大作”感到惭愧:说到底,也只是一点点头疼吧,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大夫远比我谨慎,给我开了头部磁共振检查,结果狠狠打了我这张写满漫不经心的脸:

“检查所见:小脑幕左旁见类圆形肿块,约55毫米×50毫米×45毫米。”

“诊断意见:占位性病变,脑膜瘤?”

大夫瞅了一眼就说:“这个不是我们神经内科的范畴,你赶紧去挂脑外科吧。”末了,又温和地补充:“应该是只能手术治疗了,你做下心理准备。”

Whaaat?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我,问出了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

“医生,会不会是误诊?”

医生气笑了,对着片子一通比划:片子上这么明显一个东西,怎么可能弄错?你只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罢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

气氛有点尴尬,我沉默一会儿之后又颤抖着地问出了下一个问题:手术的话,有没有可能微创……

医生再次气笑:你自己想想,5厘米的瘤子有鸡蛋那么大,微创怎么可能拿得出来?

行吧,我整理了一下被自己挠得乱七八糟的头发,走出了医院大门。

头颅核磁检查图像:小脑幕左旁见类圆形肿块丨作者供图

“自作孽,不可活”

回家之后,我在网络上一顿搜索“脑膜瘤”,结合医生的解释,得出了如下结论:

1. 我脑子里的这颗“蛋”虽然个头大,但良性几率很大。如果完全切除,基本不会复发;

2. 我的这颗“蛋”位置在小脑,切除难度相比别的部位要大一点,但基本还是“简单”模式;

3. 虽然我目前症状不重,但因为该“蛋”太大,已经压迫了脑室,影响了脑脊液循环,使我脑子里出现了脑积水,应该尽快切除,以免引起头痛之外更大的问题,比如脑疝等,甚至危及到生命。

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身体早就给了我关于疾病的信号,但迟钝的我一直没有接收到。

其实,因为一抬头就发作的头疼,我已经放弃了很多爱好:裸眼观星(抬头)、拼积木(低头)、游泳(抬头换气),就连“开合跳”和“高抬腿”这些基本的有氧运动动作,我也做不了。

但作为多年偏头痛患者,我习惯了头痛,总觉得 “没必要小题大做”,男朋友催了几次,也没能把我催去医院检查。

再比如,之前我就感到有时眼睛聚焦困难、视物不清。但当时的我总以为是近视手术后没有完全恢复,去眼科做眼底检查的时候,有段时间医生说我有视乳头水肿,提示颅压太高,这导致了部分视神经萎缩,但我没有进一步做检查去明确颅压高的原因。其实,颅压升高正是因为我脑子里这颗大“蛋”的存在,视力和头痛是有关联的。但这些身体发出的警报都被我忽略了。

唉,自作孽不可活。千怪万怪,还是自己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太低了。

开颅后伤口疼痛

我只能坐着睡觉

手术来得猝不及防。但还好,公司领导非常宽容,爽快批假让我安心治病;爸爸妈妈也从家来了北京,准备照顾术后的我。五一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我终于躺上了手术台。

手术室护士往我身上贴满了各种监测用的电极贴,顺便给我的脚背来了一针。我听她们说着待会要给我变换体位,还没来得及提出“要不然我自己挪”,就陷入了沉沉的睡眠。

关于这一天的记忆戛然而止,只剩几个模糊的片段:病床上挂着的输血袋、被抬上CT检查床、妈妈握着我的手……

后来我才知道,在脑膜瘤手术中,我这台算“工程浩大”。手术整整进行了七个半小时,从上午八点持续到了下午三点半;而且,因为脑膜瘤临近的静脉窦破裂,我总共失掉了1400毫升血。

我再次有连续的意识时,已经是术后第一天的凌晨。相较于后脑勺的钝痛,喉咙强烈的烧灼感更让人无法忍受。等到能喝水的时候,我一口气干掉了300毫升水,但喉咙却依旧疼痛。护士说,这应该跟我上呼吸机时间长有关系,喉咙受到了损伤。

过了几天,我的喉咙有些好转,伤口的疼痛也越来越清晰。因为手术的创口在后脑勺,所以躺着睡觉是不行了,而侧卧也会压到伤口,我只能坐在病床旁的陪护椅上打盹儿。没想到,医生听说后反而向我道喜:这是恢复的表现,感官变得越来越敏锐了!

……也不知道该喜还是该愁。

不过,现代医学的高明程度也开了我的眼界:本来以为开颅手术的恢复很困难,但其实术后第一天就可以被护工阿姨扶着下地行走;第二天,我已经单手拿勺,笨拙但独立地吃起了普通餐食。

虽然离完全自理还很遥远,但恢复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想象。

疫情期间病房不能陪护和探视,甚至不让带手机,男朋友给我送了一些家里狗狗的照片来解闷。

手术10天后,我终于出院了。

用来解闷的家里狗狗照片丨作者供图

“秃”如其来的我

被嘱咐不要长胖太多

出院小结上,医生除了嘱咐我全休三个月,还加了一句:建议放疗科就诊。

脑膜瘤以良性多见,而且我又是完全切除,为什么还要去放疗科?

原来,脑膜瘤分为WHO I/II/III级,I级是完全良性,全切后基本不会复发;II级叫“非典型性”,有一定的复发可能,标准II级复发几率高达50%;III级则是恶性。

我脑子里的这颗“蛋”,活检后被归为“WHO I-II级”,虽然没到II级的标准,但比I级稍高。主治医生建议手术后放疗,降低复发的可能。但医生也同时提示,我这种完全切除的情况,放疗作用并不会很大。

聊胜于无,总好过再开一次颅吧!于是,时隔一个半月,我又开始了放疗的漫漫长路。

我需要再剃一次头,然后做检查、确定诊疗方案、做模拟定位,之后每天同一时间来到医院,躺在小硬床上,被看不见的射线“照”5分钟。

放疗时,这个热塑定位膜将我的头紧紧箍在治疗台上。医生特意嘱咐:不要长胖太多,不然就带不上头套了……

传说中放疗所带来的的头晕、恶心、呕吐,我有幸都没体验到。“秃如其来”是唯一的烦恼——放疗差不多15次之后,我的后脑勺均匀地秃了一大块。

放疗时的样子丨Co-registration of cone beam CT and planning CT in head and neck IMRT dose estimation: A feasible adaptive radiotherapy strategy

手术切口上长了“痘痘”

本来我以为事情可以平稳地度过,悲剧却来得悄无声息:在第22次放疗后,已经升级为老公的男朋友给我清洗伤口,意外发现伤口处有破溃,里面不仅渗出黄色的透明液体,还能挤出白色、类似皮脂分泌物一样的东西。

就像一颗痘痘。

放疗科医生们看到这颗“痘痘”,面色纷纷凝重了起来。我这才知道,那不是颗普通的痘痘,而是伤口“液化”。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指的是切口处脂肪发生无菌性坏死,从固态变成黄色的渗液流出,有时候会再次凝固成白色。

这种情况常出现于剖宫产手术,因为切口在小肚子上,脂肪比较多。至于为什么我的头皮会这样……医生说,只能归结于体质原因了。

唉,都是命。

这不是什么严重的毛病,但会延缓伤口愈合的速度,可能要一两个月。这也没什么治疗方法,只能及时排空渗液并消毒,等待其自行愈合。

更麻烦的是,头皮紧贴着颅骨,医生说,如果无菌性液化演变为有菌感染,就可能导致颅骨坏死,要换颅骨……

这个前景听起来过于“惊悚”,把我的心吓得拔凉拔凉的,也提醒了我不要太乐观,还是收起大病初愈后到处浪的心,继续养吧!

随后,离我发现液化已经过去了一个月,更糟的事情没有发生,但液化的地方依然没有完全愈合——唉,医生诚不我欺也。

问题虽然没好彻底,日子还是要过。我已经逐渐恢复了工作,也决定要用更积极和放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这里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示大家,千万不要忽视身体释放的疾病信号,抱着积极的心态检查和就诊,别给自己乱诊断啦。

医生点评

曲志钊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通常由蛛网膜细胞组成。脑膜瘤大多数位于脑实质外,中老年人好发,女性要多于男性。

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位置和大小。很多小的脑膜瘤并不持续生长,也不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只会在检查时无意间被发现。有些脑膜瘤会逐渐长大,侵占颅内有限空间,挤压正常的脑组织,产生占位效应,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除此之外,如果瘤体压迫了大脑皮层,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以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视觉异常、进行性肢体无力及精神状态改变等。

在本文中,作者的肿瘤位于左侧小脑幕,这个部位的肿瘤症状一般以占位效应为主,还可能压迫脑室出口,造成脑积水。一开始作者的肿瘤体积较小,所以症状轻微,但随着它越长越大,占位效应逐渐明显,导致头痛越来越严重,还出现了视物模糊。虽然作者在一开始耽误了治疗,不过幸好后来意识到了症状的异常,及时就诊,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病因上,目前认为,电离辐射是脑膜瘤的危险因素,但其剂量与肿瘤发生没有明确的关系。而头部外伤、吸烟、使用手机等因素,目前没有被研究证实与脑膜瘤的发生有关。

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标准方式,对无法做核磁的患者,可使用CT检查替代。通常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脑膜瘤,但若要明确其病理分级或生长潜力,则需要依靠病理活检。

脑膜瘤的病理类型以良性多见,切除后复发可能性小。而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模式,复发率高,最为少见。

治疗上,对无症状或长时间不生长的脑膜瘤,可以暂不处理,定期影像随诊。但对于正在生长或引起症状的脑膜瘤,应最大程度的安全切除瘤体。但能否实现肿瘤的完全切除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包括肿瘤部位、是否临近重要组织等。如果肿瘤贴近硬脑膜静脉窦、动脉、脑神经和周围重要功能区,则会对手术方法和切除范围有一定限制。除此之外,若患者有影响手术和麻醉安全性的因素,则未必适宜接受手术。所以并不是所有脑膜瘤都可以实现完全切除的。

如果考虑为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在手术中未能被完全切除,术后一般会以放射治疗减少复发几率。

最后奉劝大家,如有身体不适,一定要早就诊,早治疗,不要自我诊断。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作者:喜旺

编辑:紫衣

阅读原文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