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疲惫的都市人,钻进博物馆开启“第二人生”

疲惫的都市人,钻进博物馆开启“第二人生”原标题:疲惫的都市人,钻进博物馆开启“第二人生”

导读:

...

博物馆和各种艺术展成为了如今的旅游新热点。

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今年展览和博物馆类的笔记攻略数量同比增长了近 700%,仅在 8 月份,笔记攻略中涉及的博物馆、展览馆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350%。

此外,大部分人去博物馆和艺术展并不单纯为了打卡,大家还在探索更多新玩法。

从 " 小众展博游 " 到 " 博物馆主题一日游 ",再到 " 周边文创打卡游 ",这些多样化的趋势逐渐成为大众点评等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这一趋势背后,一批 " 展博达人 " 应运而生。

在文化消费的浪潮中," 展博达人 " 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体验,成为了连接博物馆、展览馆与公众的桥梁。

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人或专家,而是一群热爱文化艺术、乐于分享的普通人。

带着对这群普通人的好奇,本期显微故事找到了三位 " 展博达人 "。

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会发现一个普通人与国内展博行业共同成长,找到生活意义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代文化消费趋势的窗口。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常宁宁

编辑 | 蔡玉

许多人初见点点帝时,会惊讶于他的年龄,和他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展博达人身份。

"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种草’的展,居然是 64 岁老大爷分享出来的?"许多年轻人疑问。

如果他们见过点点帝的看展攻略,或许会更惊讶——为了能更及时分享展讯,点点帝做了一张 Excel 表格,上面密密麻麻的标注着每个展览的时间、地点,还仔细批注了什么时候去、怎么去等信息,以方便他第一时间赶去 " 报道 " 前方资讯。

图 |   点点帝每天更新的笔记

64 岁的点点帝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上海 " 爷叔 ",但在上海滩展博圈里,却是一名叫得上名号的资深看展人。

点点帝的看展爱好始于六年前,当时 58 岁的他即将退休,面临着如何填补空闲时间、实现自我价值的挑战。

" 我是 60 后,我成长于特殊时期,那时候精神很匮乏,就想要不退休后培养点文学爱好 ",于是他通过捡起了曾经的文学梦,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最开始他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游记,但很快就发现旅游频率更不上自己的更新频率,尤其是境外旅游,一年才去一次,没旅游的日子翻来覆去也写不出什么花样来。于是点点帝将目光放在了 " 文化消费 " 上。

在他看来," 上海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来自全球的文化展览题材取之不尽 ",加上发自内心的为故乡感到自豪,想要更多人能通过展览去了解海派文化的包容性,于是开始看展,并将观展的思考以图文形式写在大众点评笔记上。

创作之初,点点帝没想过 " 红 " 的问题。

他的出发点很简单:大众点评在上海渗透率高,上面本土展览信息丰富,参观一个就写一个,既方便又不会遗漏,创作门槛低;而且自己是大众点评老用户,上手也快。

凭借对一手资讯的掌握,点点帝迅速成为了大家心中的 " 魔都艺展情报处处长 ",并在 2021 年荣获 " 魔都魔玩达人 " 的官方称号。

在大众点评推出笔记功能后,他更是笔耕不辍,仅今年 8 月他就在大众点评上分享了超过 60 篇笔记。

为了让更多人能理解上海的文化底色,点点帝喜欢结合不同展览、举办地带的建筑来讲述背后故事,他的内容风格也是典型的 " 海派 " 文学风格: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成为大众点评等内容平台上独特的存在。

在一篇记录 " 永丰村洋房里 " 举办的展览里,点点帝就回溯了自己亲历的 " 永丰村 " 变化,并用文字将极具现代和古典风格展览呈现,随后感叹:百年老洋房迎来百年古董家具,恍惚间回到了黄金年代。

图 |   点点帝笔下的上海老洋房

而在《繁花》大火后,他在石库门的老洋房里,感叹"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 ",回溯了上海特有的阁楼文化。

这种爷叔的 " 老派 " 文字,很快就俘获了一批看展爱好者,大家喜欢通过他的文字,去窥探一个文艺的上海和回不去的时光。

事实上,点点帝接触展博笔记创作的这段时间,正是博物馆加速走入大众生活的阶段。作为创作者,点点帝正是与展博文化消费一同成长,给自己平凡的退休生活,注入了新能量。

" 以往年轻人看展更多是打卡 ",而现在年轻人们看展更强调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

因此除了去分享一些大众关注的展览,点点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 魔都艺展情报处处长 ",致力于发现一些小众、有趣的展览,并将一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画展分享给大众。

在分享看展的过程中,点点帝也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责任感。

" 作为‘情报处长’,我肯定要给大家提供更多的讯息,我每天至少去两个展,多的时候去十几个 ",为此点点帝的个人标签也变成了" 不是在看展,就是在看展的路上 "。

图 | 点点帝如今已经分享了 5000 多篇笔记和评价

也因为 " 展博推荐官 " 的身份,点点帝获得了许多参与艺术组织参展、和年轻人社交的机会。

" 我很以展博推荐官、情报处长这样的身份为豪 ",在点点帝看来,年龄从来不是一个桎梏,只要热爱、做出价值、认真去分享,就一定会被看见。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一百个创作者也会有一百个创作动机。

对菲尼木薯(下面简称 " 木薯 ")来说,这个创作动机源于生活中的一次变故。

去年 11 月,木薯的合伙人、前福布斯主编、第一财经康健先生,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终年 47 岁。

这件事给了木薯极大打击," 我没想到一个亦师亦友的人,就这么突然离去,而我竟然要通过媒体才知道他走了。"

这件事让她意识到人生无常,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意义。

在前半生中,木薯的人生剧本充满了成就:她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于北大,从埃森哲咨询出来后,创业做咨询和智库。

从 2018 年至今,她还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上海校友会理事,并一直从事公益活动。

优秀是有代价的。长期高压生活之下,木薯坦言自己精神上很紧绷、焦虑,因此在送别友人之后,木薯决定重拾自己捡关于人文艺术的爱好,当做给心灵做 " 马杀鸡 "。

看展则是接触人文艺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在木薯看来,没有什么比看展去感受文化,更能抚慰人心的了——那是和金融、咨询强调的 " 逻辑 " 不一样的世界," 当置身于其中时,不会计较得失,只会专注于人文化本身 "。

与此同时,她开始在大众点评笔记频道上分享自己的看展体验。

图 | 菲尼木薯走心的笔记分享

木薯称,和朋友圈里发内容有 " 偶像包袱 " 不同,大众点评是她的小天地,她是 " 自由 " 的。

" 在这里,天天发吃的只会吸引更专注的粉丝,不会有人觉得你不务正业;天天发人文类,也没有长辈朋友会来问是不是去艺术类媒体工作了;认真写攻略的,没有人会嫌弃小作文太长;发避雷吐槽笔记的,没人会反感说不定还会点赞收藏。"

同时,木薯也知道很多 " 大佬 " 同自己一样," 隐姓埋名 " 在大众点评挥斥方遒。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木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从流程出发,给看展的人提供简单有效的信息。

这和她的 " 职业病 " 有关。作为资深咨询从业者,木薯在内容平台上分享内容时,喜欢分享一些 " 干货 ",如独自带娃去看展、高效规划路线等。

不少用户会根据她的经验制作攻略,到后来评论区开始出现 " 询问 " 的声音,如向她咨询是否有便捷通道、客流量,尤其在周末、寒暑假时,这些询问声扎堆出现。

图 | 粉丝们经常在笔记下咨询木薯,她也总是热情回复

通过分析,木薯很快发现,很多远方朋友来上海 " 微度假 " 前会在大众点评上 " 攻略 " ——很多展览有时效性,并且他们也不了解展馆具体情况,但又不想抱憾而归,便会提前做很多信息整理工作。

觉察到这个需求后,木薯十分关注展的流程细节,她会去了解有哪些展、排队时间、室内温度、是否有特殊人群通道……甚至会为了了 " 体验细节 ",多次去刷 " 展览 "," 没有人想收获欠佳的观展体验 ",木薯说。

而让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这些声音会被听到——她的笔记下方也经常出现一些博物馆专业人士的 " 点赞 ",表明他们关注到了反馈的问题。

十几天后,到她正式体验时,发现流程优化了很多,排队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并且主办方还安排了电扇,并且也有特殊进入通道,可以帮助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进入。

虽然不知道是否是自己 " 笔记 " 的功劳,但木薯很开心有这么一个渠道能 " 反馈 " 问题,让展方及时收到反馈后,让所有人想看展。

" 享受文化和艺术,是每个人的权利 ",木薯说,但曾经因为条件限制,身在外地的朋友,和残障人士,却而没有办法享受这些人类历史瑰宝,她也希望自己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看展这件事更大众。

对于她来说,看展是通向生活美好的方式之一,这种美好,每个人都值得去体验。

在互联网时代,出名成了许多人的追求,他们通过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以求在网络世界中获得记忆点。

与众不同的是,糯米团团致力于做一个 " 没有标签 " 的博主。她不仅不愿在互联网上透露个人隐私,甚至连她的家人都不知道她在大众点评上默默撰写了 1570 篇笔记和评价,是一位手握多篇爆文的创作者。

" 这和我做账号的初衷有关," 糯米团团表示。

她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与 " 艺术 " 并不相关,喜欢看展只是她的业余爱好,她在大众点评上分享看展体验的初心,是为了分享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认识同频的朋友。

糯米团团记得最触动自己的一个瞬间。在上海博物馆看古波斯展时,在入口处她看到一抹阳光恰好落下,给门口的展品镀上了一层光晕,跟她心里对 " 古波斯 " 构想一模一样,于是她拍下了这个画面,未加文字说明便发到了网上,却意外地引起了关注者的共鸣。

图 |   糯米团团镜头下的波斯展

" 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是我们的审美,而不是我的光环 ",糯米团团说," 所以当人们关注你的时候,这些你的光环,对他来说真的有意义吗?我认为只有你生产的内容,是对他们有意义的 "。

对她来说,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是大家可以平等交流,不困于 " 标签 " 里的自由。

除此之外,文化的魅力不仅局限于其本身,还在于其非标准化,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审视,她形容 " 看展就像手握一把钥匙,一点点打开了历史的大门 "。

在大家叩开历史大门认世界的过程中,糯米团团发现,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希望深度理解展览的内涵,关注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时代背景。

基于这样的观察,糯米团团的笔记内容总是写得深入而富有洞见,有时候也会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

如在某次看西方艺术展时,糯米团团发现了一幅写实作品,和当时流行的画派风格完全不同,遂对画作产生了好奇。

经过研究,她发现这是因为当时法国开始流行 " 旅游 ",在没有照相机的情况下,许多画家会借此机会画画兜售给达官贵人,为了能让照片写实,这群画家发明了一种 " 投影法 ",将周围的环境同过光影投射在画布上,以 " 描绘 " 的形式来创作。

后来这篇笔记被许多人浏览、收藏,并因为去看这个展览。

" 我的笔记并不是有那么大的普世性的,当我发现按照我的真实体验去些,哪怕写得很深,依旧会有很多人去收藏我的内容去看展。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视角、带领更多人走进了博物馆,我想真就是展博作者的价值。" 糯米团团说。 

看展还启发了糯米团团对生活的思考。

她曾去浦东美术馆观看《光辉时代》的主题展,原本是为了一睹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的名画《蒙娜丽莎》,却在深入了解了西班牙 500 年历史后,意外地爱上了提香的《维纳斯》和鲁本斯的作品。

图 |   浦东美术馆的《光辉时代》展

"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口味,也不会知道哪个口味是自己的最爱,除非去尝试," 糯米团团说。

但人生不能在品尝完所有巧克力后再做出选择,所以我们无法选出最完美的道路,总会有遗憾。

看展就像体验第二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尽情探索,直到找到最爱。

她曾在国家美术馆看过一个感人的纪录片,片中有个工作人员说,他的梦想是去艺术馆工作,但因为现实原因未能实现。

多年后,他完成了艺术馆的硕士学位,最终还是回到了艺术馆工作,"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你的工作未必是你喜欢的。但你一辈子并不是只能做一件事,你可以在平行时空中摆脱世俗标签,过上平行的人生。"

对于她来说,人生不受限,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她可以在大众点评这样的线上平台、在博物馆这样的空间里,开启第二人生,这便是创作的意义。

随着展博文化的深入人心,大众点评上的笔记作者们用他们的热情,点亮了文化消费的新火炬。

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记录,更是当下文化消费发展的见证。

这些 " 点评展博推荐官 " 们,则以他们的真实体验和深刻见解,为其他用户们描绘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消费新时代。

他们用文字和图片,在大众点评等内容平台上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线上社区,让文化消费的热潮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蔓延开来,诠释着 " 平凡却闪闪发光 "。

在这样的线上社区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故事的讲述者,每个人的分享都有机会成为他人探索世界的指南,开启自己的 " 第二人生 "。

大众点评更发起了 " 追光计划 ",用于鼓励笔记作者通过真实分享记录生活,来获得成长和收益,同时为更多用户提供决策参考的活动。

无论是追求深度体验的 " 小众展博游 ",还是探索城市文化的 " 博物馆主题一日游 ",每一种新趋势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这些笔记作者们,正在共同书写着这个时代的文化消费新篇章。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