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陕西大荔:盐碱地里刨出“中国冬枣第一县”

陕西大荔:盐碱地里刨出“中国冬枣第一县”原标题:陕西大荔:盐碱地里刨出“中国冬枣第一县”

导读:

...

城市之问:陕西大荔县,被誉为中国冬枣第一县。截至2024年7月,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超50万吨,年产值突破7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中国果业品牌价值51.59亿元,全县亿元收入村就有9个。然而,鲜有人知晓,口味甜脆的冬枣却长在一片盐碱地里。

冬枣为何能成为大荔的优势产业?背后的农民、农村又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从农业到产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又带来了哪些动力?这是一场有关蜕变的故事。

上游新闻记者从当地获悉,截至2024年7月,陕西大荔县冬枣总产量超50万吨,年产值突破70亿元,全国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

作为中国冬枣第一县,大荔县冬枣产业数据背后,是当地一代人不屈的奋斗史。

这里曾是一片盐碱地

​陕西大荔冬枣脆又甜,但在种植户薛安全的记忆里,冬枣种植的过往,充满了苦涩与不甘心。

为什么要种冬枣?薛安全说,因为穷。

1955年出生的薛安全,是大荔县小坡村的农民。他说,按照当地习俗,他这个岁数,如今五代同堂都是常事。因为穷,他25岁才娶媳妇。

大荔县已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大荔人的婚宴讲究“九品十三花”。这是由猪肉、牛肉、海参、河虾等20种原料烹制成的菜肴,“九品”寓意长长久久,“十三花”代表着娶的媳妇像鲜花一样美。

然而,因为穷,薛安全结婚时,只能给客人上四碗豆腐。这也成了他一生最难言启齿的痛。

薛安全也想富,可曾经的小坡村,穷得让人看不到希望。

这里虽临近黄河,但村里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黄河滩的盐碱地,有上万亩。当地农民吟唱谚语:“往老崖上一站,远看水一片,近看全是碱,种啥啥不长,农民真可怜。”

在薛安全的记忆里,曾经的小坡村,渠烂、坡断、路不平,农民辛苦一年也没收成。即便土地每亩承包价低至5元,也无人问津。一些盐碱地一荒就是十几年,村里三分之一的人纷纷前往温州打工。离家的人懂得,在外是苦,但留村,是没有希望。

2000年左右,荒地是小坡村一景,年人均收入450元,也让小坡村成为当时有名的省级贫困村。

薛安全。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摄

作为当年留在村里不多的年轻人之一,薛安全下定决心要进行一场“豪赌”:他承包了村里200亩荒地,预将洛惠渠的水引入滩地,他要干农业。

他说,他并非脑子一热。做出“豪赌”决定前,他做过计算,只要农作物有收入,就不会输得很惨,“就算输了,我就当给村里做贡献了。”

从银行、亲友等处借来了一笔笔钱,薛安全最终凑集了上百万资金,进行了这场“豪赌”。

在这片盐碱地,他试种了无花果、红玫瑰等十多种经济作物,还养过鱼。然而最终的结果,他都失败了。

薛安全说,发现冬枣的商机源于一次偶然。当时,他孕育四年的农作物在市场上卖不上价。“一斤只能卖个四毛五毛……”返程时,在市场上他见到了卖冬枣的商贩,每斤价格在2.6元至3元之间,这让薛安全动了心思。

彼时,薛安全已是小坡村党支部书记。他想发动村民一起试试。可屡次失败,让村里没几个人愿意跟着他干。

薛安全便和村里几人带头种起了冬枣,总计不到一千亩。为了提高枣树成活率,他们从3公里外一桶一桶拉来“甜水”冲碱。待到两年后,枣树开始挂果,却让薛安全赔得心痛。

原来,大荔县每隔几年就会赶上连阴雨,那时恰好是冬枣收获的季节。冬枣皮薄、糖分高,不能遇水,秋季的阴雨仅用两天时间,便让成熟的冬枣变烂,发酸,果农一年的辛苦白费了。薛安全说,他也赔惨了。

被误解、被嘲讽、被催债……不好的事情接踵而至。薛安全说,那时,他活成了当地的笑话。然而,他仍不甘心。在他看来,不改就是等死,只有改了,他和村庄才有希望。

盐碱地里刨出“金疙瘩”

正当小坡村因为雨水导致无法收获时,长期从事红枣产业技术研究的李新岗,来到了大荔调研。

李新岗是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冬枣产业为大荔县带来了经济增长。受访者供图

作为行业专家,早在2006年,李新岗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设施冷棚冬枣栽培技术,这项技术于2011年还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得知当地情况后,李新岗希望给当地枣农做一场培训,解决当下问题。然而,枣农习惯了靠经验种植,一些人不相信一场培训、几个大学教师就能扭转当下窘境。

薛安全等人是为数不多的尝试者。他和几名村民给枣树盖了防雨简易大棚,期盼着来年奇迹的到来。

次年,有了防雨大棚的保护,冬枣有了收成,村里也等来了客商。

客商看了品质,当下表示要全包。但询问价格时,因是第一次卖,种植户也不知该出什么价,于是让客商看着给。客商扎了两个指头,种植户以为10亩冬枣只给卖2万元,觉得钱少,又怕要价太高,吓退客商。寻思半天,商量着“再给点”。待到付款时,10亩冬枣最终以23.8万元成交。

消息不胫而走,盐碱地里刨出的“金疙瘩”,让种植户终于看到了希望,也让小坡村的种植户开始增多。

​多年后,回忆冬枣产业发展的过往,薛安全也感慨,若没有专家帮助、政府扶持、专项资金资助,当地冬枣产业不可能有如今的盛景。

为筑牢产业基础,小坡村先后争取来470万元项目资金,实施了引洛河水下滩工程以及渠、电、路等一系列农业设施工程,彻底解决了滩区灌溉问题。

2013年,李新岗带领团队通过研究,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升级,形成了温棚、棉被棚、双膜棚、普通冷棚等4种棚型结构及其配套技术,冬枣成熟供应期也由过去的40天延长到5个月。

除了给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教技术,李新岗还给当地政府提供了不少产业发展的建议。多年来,他和大荔政府一起参与制定了冬枣、冬枣设施栽培等国家、地方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与分析,基本实现农业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农产品溯源。

正是得益于这些制度和硬科技的支撑,大荔的冬枣从此变“夏枣”,每年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通过错峰销售,保证了冬枣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让冬枣成了大荔枣农的“幸福果”。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截至2024年7月,陕西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总产量超50万吨,年产值突破70亿元,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包括小坡村在内,全县亿元村已达9个。大荔县也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

一颗冬枣的环球计划

多年来,大荔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长期合作,联合建立了大荔冬枣实验示范站,长期有教授、研究生驻站,对冬枣种植进行技术指导。

大荔县的冬枣种植园区。受访者供图

大荔县红枣产业发展中心工程师张艺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大荔县合作开发了“大荔冬枣精准施肥APP”。该APP提供了施肥建议、‌作物病害知识库等功能,‌帮助枣农更好地管理枣园,‌从而提升大荔冬枣的产量和品质。‌除了基本的精准施肥功能外,‌这个APP还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了对冬枣种植过程的全面监控和记录。‌通过这样的智能化管理,‌大荔冬枣不仅品质得到了提升,‌还实现了产品的可追溯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冬枣不仅增加了当地人收入,也唤回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

2014年,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90后小伙秦天琪,回到老家开始种植冬枣。

从2019 年起,他对温室大棚进行升级改造后,采用先进的栽植技术,引入物联网“小喇叭”以及“智能环境监测仪”等信息化管理工具,实现了土壤、病虫害监测等的自动化控制。在家中随时打开手机APP就能洞悉冬枣的生长态势,动动手指就能调控空调、升降棉被、开关风口,再也不必为了监测温度在棚内长时间逗留。自此,冬枣“入住”了全自动空调房。

今年,秦天琪的温室大棚冬枣已实现“错峰登场”,每公斤售价高达300多元,已被迅速销售一空。“今年我种植各种大棚冬枣20棚,30余亩地。”秦天琪说,按照今年的产量和价格,预计纯收入能在80万-90万元。

大荔的冬枣产业,也吸引了不少外乡人前来投资。

温州人黄红波在大荔成立了陕西关中红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延伸了冬枣产业链,聘请相关专家,历时8年用大荔冬枣成功酿造出一种冬枣酒。

而脆冬枣、冬枣醋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应运而生。

大荔县持续打造电商矩阵拓宽销路,搭建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吸引物流企业140余家入驻,发展电商1328家,注册农业品牌50多个,日均出货3.8万单。

大荔县致力于培育、扶持、壮大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后建成安仁冬枣交易物流中心、冯村设施物流中心等十大专业市场,培育出沙苑黄花等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荔盛红萝卜等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2家,培育认定家庭农场350家、职业农民3443人,建成果蔬保鲜库196座,带动发展各类经营主体4.2万户,受益43万余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彰显。

此外,大荔县创新“基地+标准+品牌”溢价增收、“规模种养+休闲观光”拓展增收、“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增收等模式,全县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的村达44个。

如今,迎双节、庆丰收活动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走进小坡村田园综合体。

从两年前开始,小坡村党支部按照大荔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智能绿色发展示范县的思路,做起了农旅融合大文章。他们投资1260万元,规划建设了“冬枣小镇”以及西北首家轻轨观光旅游小火车项目,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网红桥、成人拓展训练、休闲垂钓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近年来,当地还连续举办了全国性冬枣推介会以及“开园节”“采摘节”等田园体验活动,力争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推进三产加速融合。

截至今年上半年,陕西省大荔县冬枣年产值超过7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中国果业品牌价值已达51.59亿元。

大荔冬枣“脆、甜、早”的特色,也先后成为杭州G20峰会、中国中亚峰会的专供水果,大荔县也先后荣获“中国枣乡”“全国冬枣名县”等称号。

近年来,大荔冬枣知名度愈来愈高,不仅畅销北京、上海、杭州、长沙、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更是开启“一颗冬枣的环球计划”。目前,大荔冬枣已销售至加拿大、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迪拜、马来西亚、荷兰等国。

再忆往昔,薛安全每每会讲到当年的苦涩与不甘心。在他的故事里,没有当年的苦,也无法赢得如今的甜。

专家点评:大荔县冬枣产业是智慧农业的代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陕西省红枣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李新岗称,历史上,大荔红枣是指大荔沙苑的大荔水枣、大荔圆枣。大荔冬枣,作为一个外引品种,鲜食脆甜可口,品质极佳,连续7年为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前20强,2023年排名第十,全国枣类排名第一。冬枣已成为大荔枣农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被誉为我国北方优质高效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先后解决了成熟期遇雨裂果的瓶颈,2013年突破温棚栽培技术,很快形成日光温室、钢架棉被、双膜及普通冷棚等多种栽培方式,从5月中旬到10月底都有冬枣持续成熟上市。高中端市场拉动、棚型升级、优生区发展、大荔冬枣品牌与品质提升等一系列技术和措施,不断促进冬枣产业升级和发展。

李新岗教授。受访者供图

大荔冬枣是大荔枣农辛勤劳动的成果,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果。每年一届的大荔冬枣产业研讨会,为大荔冬枣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源泉,智慧农业、多通道冬枣分拣等新技术、新设备也在不断应用。大荔冬枣已成为我国中高档果品的代表。

上游评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陕西大荔能成为中国冬枣第一县,回看过往,奋斗贯穿了发展始末。

优势产业的背后,绝不是一蹴而就、一拥而上。这里的土地原本并非得天独厚,这里的人们也并非慧眼识珠。大荔之所以能因地制宜选择冬枣作为“土特产”,前期有探索,历经了失败的痛苦。

然而,失败没有打倒大荔的奋斗者们。在积极探索中,他们不埋怨、不抱怨、不坐等靠要,而是用勇气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当然,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研究者们的付出。他们离开高校来到基层,将研究应用于实践,让科研不再束之高阁,为产业赋能、为兴业加瓦。加上政策援助、政府搭台,这正是大荔冬枣产业能走向世界的秘诀,更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针对全面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陕西省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措施,这也为各地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动能。而大荔冬枣产业,无疑是新示范的典型。

原标题《“城”势而上|中国冬枣第一县:盐碱地里刨出“金疙瘩”》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